最近,我听到一些这样的论调,说钉钉重管控,飞书重协作。现阶段,国内很多老板思想落后,管理公司,都喜欢用“强管控”的方式,于是,钉钉获得了青睐。而飞书,虽然理念先进,但却有点水土不服,所以,暂时的落后也就在所难免了。
这种分析,乍一听,特别有道理。但仔细推敲,你会发现站不住脚。第一,钉钉有已读未读,飞书也有。钉钉有 DING,飞书有加急。大面上看,大家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。第二,很明显,管控和协作两种管理思想,是新旧时代的区别,钉钉难道不知道固守陈规没有出路吗?
如果你单纯认为钉钉就是偏管控,钉钉就是土老板的最爱,中国土老板多,那我觉得,你可能把问题想简单了。确实,曾经某一个阶段,钉钉最吸引人的特性之一是老板可以深夜里 DING 你。但那只是曾经。
有时候,很奇怪,我们总是习惯用几个标签评价某个人、某件事。比如一提起诸葛亮,足智多谋、运筹帷幄这些词就来了,《三国演义》也是,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,一出山便封神,也等不了他积累经验,慢慢成长。但真实的历史里,诸葛亮怎么可能一开始就那么神,他的能力不是静态一成不变的,而是在具体的事情里慢慢成长起来的。他也不是一出山,就成了统管一切的二号位。
人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成长、蜕变。产品也是。不同的阶段,不同的重心,不同的策略。蜕变,是理解钉钉的关键词,我们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。
90 年出生的人,现在 32 岁。00 年出生的人,现在 22 岁。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现象:90 后走上了管理岗位,00 后成为了职场生力军。你觉得,用管控的逻辑领导他们,还能奏效吗?透明、扁平、协同、信任,这是正在发生的管理趋势。外部环境变了,竞争格局变了,钉钉也在变。没人愿意成为旧时代下的挽歌。
钉钉过去偏管控,但现在,它的方向也是协同型的生产力工具。它和飞书,并不是一个向左,一个向右。毕竟,历史大潮,浩浩荡荡。
有时候,抽丝剥茧,简化问题,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。有时候,粗暴的简化,很容易把我们引入迷途。钉钉重管控,飞书重协同,这样的分析看似繁花似锦,实则迷惑甚多,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,经不起推敲。
我不是想给钉钉洗白,只是想实事求是地聊下这款产品。在极客时间的时候,我们团队沟通工具用的是钉钉,项目管理工具用的是 Tower。有同事找我,如果忙不过来,我就会告诉他们,你给我建个任务,说明下背景信息,以及需要我做的事情。他们的操作流程一般是这样:先去 Tower 添加一个任务,然后再在钉钉上扔个链接给我。
虽然钉钉也能集成 Tower,但那个体验,还是差很远。后来,阿里收购了 Teambition,还与钉钉在做融合,考虑到体验的一致性以及数据的联动,我们团队整体迁移到了 Teambition。钉钉把项目管理和 IM 做了深度集成,我在 Teambition 任务界面的评论区里,艾特某个同事,他直接就能在钉钉收到通知,甚至,在钉钉文档里,也能和 Teambition 互动。
这就是 All in One 的好处,也是企业微信、钉钉、飞书等以 IM 为底座的平台的优势所在。
之前,聊到企业微信,我说它的侧边栏是一个重要创新,也是一个道理。CRM 系统,大家最烦的就是在微信里沟通完之后,还得打开另外一个系统,写个跟进记录。查个客户的信息,又得切换到另外一个应用里输入客户名称,搜索。这些体验都是不连续的。有了侧边栏之后,CRM 系统融入侧边栏,用户打开侧边栏就能查看客户信息、添加跟进记录。这种体验是自然和高效的。
说到底,想要有更好的协同体验,钉钉之类的协作工具必然要做两件事,一个是夯实,一个是开放。开放不难理解,通过应用商店,引入第三方产品,通过无代码,让用户可以自己定制应用。
夯实,强调的是基础能力的体验。IM、项目、会议、文档、日历的协同,都是基础能力,钉钉、飞书、企业微信,都会自研。因为只有自研,并深度融合,体验才可能最优。
我刚才提到钉钉在蜕变,也是因为我看到他们正在恶补这些基本功。文档、会议、项目和日历,都是“事”的载体,属于基本能力。
拿钉钉文档举例子。过去,在钉钉上打开文档还是基于 WPS 的在线编辑能力。说实话,那个体验并不好。后来,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,钉钉发布了自己的在线文档。这次,因为要写这篇文章,我重新打开钉钉体验了一番,有一种“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待”的感觉。
第一,就是我前文说的 All in One。一体化是平台型产品的特点,这点在钉钉上体现的最为强烈。你在文档里工作时,不用离开界面,小到在文档里 @人、下一个待办任务,这些信息流都会推送到对话框、Teambition 任务里。你的便签、会议、项目也都与文档进行了打通,除了 Office 产品之间的互通,文档也与钉钉内的 OA 审批、电子签等产品连接了起来。
另一方面来讲,最具一体化优势的钉钉过去也被认为最复杂,显然钉钉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,这也是钉钉的解法之一,用场景串联对应的功能,让你做一件事时所需要的插件能随手找到,而不是切来换去找功能。
第二,连接和开放。钉钉的“/”是我觉得很好用的一个功能。在文档里,输入“/”,我能够方便的插入计时器、日程、流程图、项目看板、地图、语雀等内容。比如要开立项启动会,我写了个文档,最前面先放个计时器,中间再放流程图,后面放项目看板和日程,这些内容,不需要来回挪腾,直接就可以把第三方系统的数据或者工具放到文档里。同样,在项目管理、会议等模块,也可以方便引用文档。连接,就是融合。
值得注意的是,文档不仅可以和钉钉或者阿里体系内的产品连接,还可以和 GitHub、网易云音乐、Figma、百度地图、腾讯视频、Bilibili 等产品连接,也可以连接第三方的一些功能,比如 OKR、项目协作看板等等。
第三,知识库。作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工具,知识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比如我们团队,就一直使用知识库来沉淀日常运营和管理信息,包括周会、项目、决策、经验、思考等。知识库本质是结构化的文档。钉钉的知识库,可以把离散的文件、钉闪会、日志,导入或者转存到知识库中,这能让知识的生产和流转变得更简单。
另外,企业使用知识库这样的功能,一般会按照部门、项目等不同维度进行细分,再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。钉钉文档也可以直接按照组织架构、工作群来设置权限,这一点,确实很方便。
更多的细节,我就不多说了。钉钉有 5 亿用户,1900 万企业组织,也就是说,钉钉文档天然具备规模化的用户基础。未来它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迭代什么样的功能,我还是挺期待的。可以确定的是,在钉钉文档里,我确实没有看到管控的影子。相反,它给我一种平等透明、 类 Notion 生产力工具的感觉,注重协同和效率,这也是钉钉正在蜕变的方向吧。
刻板印象真可怕,刻板印象带来的偏见更可怕。我们还是得时不时地提醒自己,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,对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