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凝妈悟语
有个很明显的感觉,总体上来说,现在的孩子不如以前的孩子懂事、感恩、坚强、脾气好。关于这个问题,答案不一。
有人说是物质太过优越,信息太发达,孩子们沾染了不良风气。有人说,父母溺爱孩子,孩子被惯好了。
我感觉和父母的养育方式还是有很大关系的,以前的父母虽然不懂什么养育理论,在养育孩子方面,好像除了强调让孩子吃饱、穿暖外,也没有付出太多心力,但是孩子们普遍让父母省心。对比来看,很羡慕他们,也越来越认为他们的育儿方式是正确的。
在《可怕的两岁》中,作者也特别推崇传统、老派的育儿方式,认为他们的顺其自然自然是最好的教育。
育儿像农作物生长一样,也要分季节,0-2岁是服务季、3-13岁是权威季、14-18岁是指导季。但我们却忽视了孩子的年龄,一直停滞在服务季。
现在很多青少年叛逆、任性、喜怒无常、不讲礼貌、缺乏积极性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管教引起的。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停留在0-2岁,所以孩子的表现也像0-2岁。
我们都知道,孩子在2岁后,经常被称为“可怕的两岁”,是因为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,开始四处乱跑、爱发脾气、总是说“不”,让父母在照顾他时总感到束手无策,分外烦恼。
如果一味地迁就、妥协、忍让,或者吓唬、威胁、批评,都可能把孩子养成无法无天、以自我为中心的“小霸王”,将来难以管教。
如果孩子2岁后,父母不要取悦孩子,而是树立权威,方能养出懂事娃。
《可怕的两岁》认为,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权威,主要做好以下三点。
第一点,减少为孩子做事的数量,让孩子独立做事。
孩子到2岁后,还是以自我为中心,期望父母像2岁前一样对他有求必应。但同时,孩子的自理能力开始增强,有能力自己做很多事情。从心理上来说,孩子也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,想自己做事。
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,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机会,就是尊重孩子,不仅让孩子因为成就感获得愉快的体验,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。
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印象,孩子特别想自己拿着勺子吃饭。我们看到孩子动作不熟练,吃得很慢,弄得到处都是,想着还要替他洗衣服、擦桌子、扫地,特别麻烦,就干脆抢过他手中的勺子,喂饭给他吃。
孩子会特别生气,开始大哭大闹起来,都不能正常吃饭。这是因为剥夺了孩子自己吃饭的权利,让孩子感到沮丧。孩子没有能力反抗,渐渐习惯被喂饭,自理能力就会滞后发展。
所以,我们要有点耐心,让孩子去做一些他本可以胜任的事情。像吃饭、如厕、穿衣、整理玩具,甚至帮助父母做简单的家务,孩子都会开心去做。慢慢的,熟能生巧,孩子做的越来越好,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,独立性越来越强。
第二点,在情感上和孩子划清界限。
有句话叫做“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,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”。我们总是以孩子为中心,只要孩子有需要,我们马上到位,不忍心看到孩子受一点点委屈,也不舍得让孩子自己待一会儿。认为在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,才是尽职尽责。
所以,父母就会感到很累,有了孩子,就像被囚禁一样,没有自己的生活,连工作都做不好。孩子也因为习惯了父母的左右相伴,而形成依赖心理,很难和父母分开。
比如我们上班的时候,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,孩子会有强烈的分离焦虑,总是哭闹不安、精神不振。我们不是在互相成就,而是在互相伤害。
正确的做法是:和孩子做一个约定,父母做事的时候,孩子不能随意打扰。给孩子一个独处的时间,学会自娱自乐。孩子遇到问题,不要着急帮忙,表现出怜悯,而是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,实在有必要时,可以向父母求助,父母再给予适当帮助。
父母和孩子互相成全,孩子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。
第三点,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。
婚姻关系是两个人的,不是三个人、四个人的,只属于夫妻双方。在一个家庭中,父母恩爱、关系融洽,才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和幸福。
我们习惯于做孩子的仆人,给孩子提供特别多的服务,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照顾孩子身上。另一半成为可有可无的人,难免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,缺席的父母不重要,也影响到他未来的家庭关系。
比如,总是母亲照顾孩子,父亲不闻不问,孩子和父亲没有感情基础。当遇到问题时,需要父亲伸出援助之手,孩子因为不能接纳父亲,也就不会接受父亲的管教,压力又回到母亲身上。母亲很累,问题还可能得不到妥善的解决。
所以,孩子2岁后,不能再做孩子的仆人,而是夫妻间多相处、多交流,形成合力,让孩子沉浸在更温馨的氛围里。
写在最后:要想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懂事、好管教,就要从2岁开始做准备。父母树立权威,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,让孩子独立做自己。这样不仅会减轻父母的压力,还能让孩子更自立、更能关注和体谅父母。
我是@凝妈悟语
两男孩妈妈,10多年育儿经验
陪孩子阅读、英语启蒙、科学启蒙
分享育儿感悟、落地育儿干货
欢迎关注,育儿路上一起前行